村 BA 比赛引万人空巷,贵州台盘村为何一夜爆火?
“村BA”比赛现场。
凌晨1点半,电子地图上G320国道贵州大盘村前后两公里路段突然变成红色,那是看完比赛回家的人群。
太班村只是这条横跨六个省的国道上一个不起眼的村子,入夜后,只有几辆卡车匆匆驶过。
但这几天,每天下午村口都会出现交警,并立起禁止入内的标志。
交警张贴标牌。澎湃新闻记者胡杰摄
“没有别的办法,人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不这样做,村里的交通就会瘫痪。”
大班村党支部书记张守双向澎湃新闻记者解释道。
这个距离西江千户苗寨47公里的村子,并不像前者那样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虽然是集镇村,但仅有一家蛋糕店、两家汉堡店,难以吸引更多附近村民。
但每年夏天的某个时候,这个村子总会吸引全村的村民,大家带着凳子、长椅聚集在这里,只为观看一场篮球比赛。
这场足球比赛如今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乡村BA”。
随着CBA连续三年宣布采用锦标赛制,“村BA”和农村篮球已经成为中国篮球活力的缩影——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数以万计的群众挤满赛场周围的看台,欢呼声打破了村落的沉寂。
从吸引全国村民关注,到吸引数百万网友在线观看,再到被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转发点赞,“村BA”迅速成为现象级的网红秀场。
激情?火爆?流量?是什么因素让一场乡村篮球赛成为中国篮球的巅峰?或许只有来到这个村庄,我们才能找到背后的答案。
村里所有的梯子都卖光了。
挤不进去
下午三点,太阳炙烤着大班村,但一些人已经坐在体育场的看台上,等待两个半小时后开始的篮球比赛。
88岁的亚爷爷撑着伞坐在看台上,他来自30多公里外的省会凯里,为了提前占到座位,他和老伴轮流上厕所凉山篮球比赛视频,“人太多了,不早点来,就没座位了。”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他身后的一名78岁老人身上,他从7公里外的村庄过来,步行一个小时才到达太班村。
“这些都很常见,有人甚至驱车200公里来看比赛。”该工作人员笑着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正如他所说,比赛开始前一个小时,体育场旁边的看台上就已经坐满了观众,只需一眼望去,恐怕都有数万人之多。
观众站在塑料凳子上。澎湃新闻记者胡杰摄
比赛开始了,人就更多了,前排坐在地上,后排坐在垫子上,后排坐在塑料凳子上,接下来是站着的观众,然后是站在凳子上的看客,最后一排是把村子里所有梯子都买下来的人。
这简直就是现实版的相声《卖票》啊……
来得早的,会带上一碗面,饿了就吃几口填饱肚子;来得晚的,就只能从后脑勺的缝隙里寻找适合自己的观看角度。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即便很难看完整个体育场,只要看到其中的一部分就足以让他们满足。
澎湃新闻的记者一度找不到立足之地,被人流挤出了看台……
“曙光文化”
这是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贵东南州的一场半决赛,贵东南州16个县区各派出一支球队参赛,冠军将代表贵东南参加全省总决赛。
简单来说,这是一场县级比赛。参赛者都是22岁到40岁的当地村民,其中有本地农民,有做小本生意的,有外出打工的。比赛最大的限制就是不允许在国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参赛——这能把大部分靠打球为生的野球手拒之门外。
因此,一旦有人在球场上能够扣篮,观众们就会报以最热烈的欢呼声,毕竟在这个赛场上,能扣篮的球员毕竟是少数。
和很多棒球场相比,这个场地不算新,球员也不算顶尖,但还是有源源不断的观众来到太班村。
午夜时分,比赛仍在继续。
他们不在乎“网红球场”这个称号,就连很多白发苍苍的老人,也不知道什么是“网红”,他们更在乎“篮球”这个词。
“我们以前每年都会举办篮球赛,气氛一直都是这样。”当“体育场馆建好后人气会不会上升?”这个话题抛到大盘村党支部书记张守双面前时,他连忙摆手。
氛围好到什么程度?大班村篮球协会会长岑江农对澎湃新闻记者举例,“2017年我们组织篮球赛,晚上7点突然停电,直到晚上10点才修好,灯亮了,看台上仍然挤满了人。”
晚上10点,对于大班村的观众来说,还是有点早,因为在这里,比赛要打到第二天早上,是常态。这时候,场馆里的观众席还是满满的。
“以前我们经常比赛到凌晨五点,最长的一次比赛到早上七点,太阳都出来了。”岑江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我们从黄昏打到黎明,我们管这叫‘黎明文化’。”
每个村庄都有一座体育场和一支足球队
造成“黎明文化”的原因,一方面是报名的球队太多,比赛不得不堆在一起。
“最多的时候有120支球队报名,但比赛要在几天内完成,所以不得不延期,决赛的时候,有些球队甚至一天要打四场比赛。”在岑江农的解释中,原来的无奈渐渐变成了一种特点。
除了参赛队伍众多外,良好的氛围还促进了“曙光文化”的形成,看台成为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距离这个球场50米远的地方,是太班村的旧球场——它是两栋房子之间的一块水泥地,上面画着简单的球场线,篮球架是村里木匠做的。
每次比赛,球场周围都会围满人群,但 2000 人是马扎斯的极限。
于是,2016年村里建新体育场时,就把看台规划在体育场周围,这在农村体育场中并不多见。但当时看台只有四层。后来发现看台不够,两年后又在后面的坡顶上建了一层看台。
白天的体育场。澎湃新闻记者胡杰摄
“修复之后,下雨的时候坡上的泥沙就不会流到球场上了,也能有更多的人到现场看球。”大盘村党支部书记张守双的回答有些务实,却意外地引发了网红球场的诞生——一座可容纳上万观众的看台出现了。
很多城市硬件设施比较好,观众容量比较大,比赛质量比较高,却常常担心上座率,但在台湾,完全不用担心。
“贵州省桂东南地区村村村都有篮球场了!村村村都有篮球队了!”张首双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颇为自豪。
一位正在帮扶村民的贵州省贵阳市政府工作人员在与澎湃新闻记者的闲聊中证实了这一点,“我帮扶的那个村子凉山篮球比赛视频,大部分都是坡地,没有平地,但他们还是把一块地夷平,建了一个篮球场。”
村里有 6 名认证裁判
据史料记载,篮球运动于1908年传入贵州,大班村举办篮球比赛的历史始于1940年。
这是张首双询问了老书记后给出的答案,老书记又询问了村里的老人。
它的起源似乎并不重要凉山篮球比赛视频,关键是,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篮球已经成为了贵州东南部苗族传统节日中的保留项目。
这个传统节日叫赤心节,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开始,庆祝水稻丰收。节日期间,离开家乡的苗族青年会回到村里,村民们一起唱歌、跳舞、吹芦笛、斗牛。
但相较于斗牛、吹芦笙等传统习俗,年轻人对篮球的接受程度似乎更高。
“像我们这么高的小朋友都能投篮。”岑江农对比了一下一米左右的距离,半场互动时这句话应验了。
当一群身高一米多的孩子在数万人面前参加“投篮得分拿西瓜”比赛时,长队中每四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拿着西瓜跑了。
很难想象,西南一个普通村落,竟然只有6名村民持有篮球裁判员证。大班村篮球赛组织者之一吕薇薇补充道:“其中两人是国家一级篮球裁判员,两人是国家二级篮球裁判员,都是在大学期间考上的,虽然他们的专业跟体育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种篮球氛围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观赛人群主要不仅仅是年轻男性,还有很多老年人和女性。
一位梳着苗族特色发髻的妈妈和孩子挤不进看台,选择在村委会电脑上观看直播,尽管因为带宽压力,直播只能是PPT形式,但她对比赛还是很感兴趣。
墙的另一边,外面是观众频频发出的欢呼声,里面是一对母子在拼命追看比赛,这或许就是“曙光文化”的体现吧。
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挤不进看台,就选择在村委会电脑上看直播。澎湃新闻记者胡洁
它为何会如此受欢迎?
直到现在,大班村篮球赛的相关人士依然不太明白,这里为何突然就火爆起来,“从来没想过”几乎成了他们一致的答案。
在他们眼里,比赛每年都举行,气氛一直很火爆,大家甚至还经常发短视频,但就是在这个时候,“村BA”火了起来。
有人感谢媒体的大力报道和宣传,有人认为网友喜欢这种崇尚对抗的本土打法,也有人说是短视频的力量让人们看到了这里。这些理由都有道理,但似乎都无法囊括背后的意义。
其实,“村BA”只是这项赛事的一个象征,这项赛事的全称是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这是贵州省首个以农村人为主要参与者的大型体育赛事。
原来,太攀村体育场只承办了台江县4支球队的3场比赛,而贵州省的半决赛则在28公里外的三棵树镇举行,那里有一座篮球设施更完善的室内体育馆。
然而“村BA”热度飙升,以至于贵州省16支球队的比赛临时决定在赛前两三天到大班村举行,电视台通过网络对比赛进行了全程直播。
当一场县级比赛被贵州26个公众号同时直播,累计观看人数突破3000万的时候,很难说清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样的关注,但肯定有某种力量在敲打着网民的情绪。
村民站在梯子上观看比赛。澎湃新闻记者胡杰摄
“村BA”比赛当天,CBA宣布下赛季第一阶段继续实行赛会制。
连续三年的赛会制,让职业联赛真正成为远离尘嚣的“文艺盛宴”。相反,在贵州偏远的山村里,网民们却能感受到“文艺”之美。
2021年,某短视频平台推出《年度精彩》合集,照片中,一名身穿围兜的少年在摊位前练习运球,摔倒后立即爬起。
最受网友关注的评论是:“身上穿的是生活,手里拍的是梦想。”这个篮球小子叫石雪年,恰好是贵州东南人。
一年前,凉山黑鹰篮球队小伙子们在云端踢球的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体育的力量。
看来,大班村的突然走红并非偶然——它有人们最熟悉的运动味道,也有生活与梦想的融合。
据贵州新闻网报道,今年4月下旬以来,贵州各地共组建民间篮球队2445支,举办比赛4260余场。
民间篮球赛事的发展从无到有、从星星之火到燎原,大班村网红球场的诞生只是贵州农村篮球的一个缩影。
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