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冠军:好朋友队惊天一投,能否创造奇迹?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盯着篮球的轨迹。这会不会创造奇迹?“好朋友队”只要拿到这3分,就能反超比分1分,夺得联赛冠军。
篮球甚至没有碰到篮筐。
《篮球冠军》中国发布海报
比赛结束了,“好朋友队”的主教练马尔科显得有些失落,主场球迷已经开始欢呼,高呼“我们是冠军”,而“好朋友队”的队员们也开始庆祝,兴奋地喊着“我们是第二名”。
2018年西班牙票房冠军、第33届戈雅奖(相当于西班牙的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西班牙参赛影片——《篮球冠军》(),虽然搞混了残奥会()和特殊奥运会()的区别,但对特殊奥运会的理念——“每一位参与者都是冠军”理解得非常透彻。
很难将《篮球冠军》归类到某个类型中,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体育电影。如前所述,进攻队员带球回己方半场的行为违反了国际篮联的规定,更别提电影中频繁出现的走步和恶意人身攻击(这些在特奥会上也是不允许的)。
《篮球冠军》剧照。如果现实生活中发生这种恶意人身攻击事件,球员肯定会被罚下场。
《篮球冠军》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喜剧电影,虽然影片经常用一些所谓的“正常”事物作为笑料,但却没有像以往的中国相声小品那样对特定的人进行嘲讽。
说《篮球冠军》励志,确实有些言过其实。说《篮球冠军》是一碗“心灵鸡汤”,片中的一些情节也非常“毒鸡汤”。然而,正是这样一部由智障人士出演的电影,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好评,或许是因为它还原了生命,还原了一段漫长的生命历程。
《篮球冠军》剧照,片中智障角色全部扮演他们自己
因为2007年上海举办了世界特殊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简称“特奥会”),我作为特奥会记者接触到了智障人士的家庭。在长期采访中,我发现了智障人士家庭存在的一些共同问题,比如智障人士渴望融入社会,而他们的父母则担心社会对智障人士的歧视会给“孩子”带来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
《篮球冠军》的可取之处在于,它首先承认智障人士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缺陷西班牙篮球明星,但同时也强调,这种缺陷不能被定义为所谓的“正常”或“不正常”。影片结尾,唐氏综合症女孩说:“教练,谢谢你从不把我们当‘不正常’的人对待。”这无疑指出,有时候“正常人”对智障人士的所谓尊重,其实还是在“瞧不起”他们。
费舍尔导演(左手伸出)在《篮球冠军》片场向演员们讲解场景
《篮球冠军》的导演哈维尔·菲舍尔的一个孩子也有智力障碍,这或许解释了他想拍这样一部电影的原因。同样,谢晋的《晨星》也有类似的背景。
《晨星》的基调有些悲伤,而在《篮球冠军》中,每个角色都变得阳光起来,它试图重新定义什么是“正常”。
《篮球冠军》剧照,马可(右)由西班牙著名喜剧演员哈维尔·古铁雷斯饰演
马可并不是自愿担任“好朋友队”的教练的,他曾是西班牙篮球队的助理教练,因为与主教练意见不合被球队开除,更糟的是,他因醉酒驾车被起诉,法官判处他社区服务,而不是三个月监禁。
马可热爱篮球,但因为身材矮小,他无法担任主力队员。他还是一个“妈宝男”,一个已婚男人,害怕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更糟糕的是,他害怕电梯车,因为他小时候曾被困在电梯里。
你看,每一个所谓的“正常人”,或多或少都有些“隐疾”,我们能定义他不是正常人吗?当然不能。《篮球冠军》希望让观众明白“正常”与“不正常”的相对性。
前面提到西班牙篮球明星,《篮球冠军》混淆了肢体残疾人士参加的残奥会和智力残疾人士参加的特殊奥运会的区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应该如此,但或许导演费舍尔是故意的。
看完电影后,我特意查阅了片中提到的2000年西班牙体育丑闻。那一年西班牙篮球明星,获得悉尼残奥会男篮冠军的西班牙篮球队被媒体发现,真正意义上的残疾人球员只有两名。而当时西班牙这么做的原因,纯粹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赞助。
这些只相信金牌的人真的正常吗?
那么当赛场上那些智障人士无所谓结果,享受比赛的时候,这不正是顾拜旦恢复奥运会的初衷——更快、更高、更强,只是在激励运动员不断突破自我吗?